每天都能寫下一點日誌,看似是一個簡單的心願,卻總覺得不容易實現。忙碌了一整天,回到家後,忙著收拾、整理,懶惰與倦意就悄悄地靠了過來。一天下來的精力,早已被消磨殆盡。轉眼距離上次記下心情,已經過了四天。每當累的時候,總安慰自己:「明天再寫吧。」但這樣的「明天」一延再延,不知不覺,就從日誌變成了週記。今晚剛好在夜裡醒來,便起身,在靜靜的夜色裡敲打些文字。
對協會來說,責信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盡可能在每個月向關心我們的奉獻者,呈上「工作報告」、「奉獻徵信」、「財務報告」和「代禱信」,讓大家能清楚知道我們在做些什麼、正面對些什麼。到底有多少人會仔細閱讀,我並不清楚,但於我而言,每一次撰寫,都是一場自我審視,是對自己、對神、對奉獻者的一份交代:我們是否真心誠實,是否盡心竭力。
這段時間人事上的調整,讓我肩上的工作多了不少,但也讓協會的視野和能見度寬闊了許多。只是,用人始終是一件需要仔細衡量的事。支出的成本不輕,總要反覆思考,怎樣的投入,才能達成預期的目的?如今的社會結構已與過去大不相同,什麼樣的薪資才算合理?協會的收入又能負擔到哪裡?每個決定,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數字加減,背後總有一番掙扎。誠然,若真細算,我的薪資確實偏低,但我更在意的是,新進的夥伴,是否至少能過上不愁生活的日子。
最終,選擇了「全面兼職」的方式來運作。我們需要專業的夥伴,但又無法提供足以支撐的薪資,只好各自兼任多職,靠著不同工作的收入來維持生活,而協會的工作,則轉變成一個個明確的任務,能外包的就盡量外包,至於那些繁瑣卻無法分出去的行政雜務,便理所當然地回到我這個秘書長的肩上。
網站的自動化,仍有不少未完成之處,現在每天仍有兩項需要親自處理的工作:每日靈修的收錄(來自三個不同來源),以及基督教媒體新聞的整理。靈修的部分理應最容易自動化,但由於網站正在改版,暫時維持手動。新聞雖然也能透過程式自動化,但選擇不急著處理。一方面等待新服務的上線,另一方面,也提醒自己,必須每天關心各媒體的動態,讓自己不至於脫節。強迫自己閱讀新聞,或許也成了意外的收穫。
最近,AI的發展帶來了許多衝擊與驚喜。從 CCNDA Dev Day 接觸了 Cursor,發現 AI 在程式開發上竟有如此大的助力,隨後又接觸了lovable,這些工具讓原本繁瑣的開發流程變得輕省許多,也讓不少原本遙不可及的服務,成為可以實現的可能。未來,協會在服務的應用上,想必也會有更多的調整與嘗試。而最近,ChatGPT 在圖像生成的能力也大幅進步,讓我不少腦海裡的小劇場,終於可以具象化出來,應用的想像空間,也就更寬廣了。
前些日子,和朋友聊天,感慨我們這一代,從求學到進入職場,經歷了太多科技的變遷。從沒有電腦,到人手一台電腦;從沒有網路,到資訊四通八達;從市話、公共電話、BB Call,到行動電話,再到今天無所不能的智慧型手機。我們在職場裡,也一路走過電腦化、資訊化、數位轉型……似乎沒有停下腳步過。科技的進步,理應是為了讓人更方便、更輕鬆,但回過頭來看,好像並沒有真的輕省多少,只是多了許多可以去體驗、去探索的樂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