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23 日

《沒有名字的人》尋根之旅,找尋自己族群的脈絡

朋友推的坑,所以買了這一本《沒有名字的人》,關於台灣這片土地,有太多我未學習的事物,本書開啟我對原住民族的另一個接觸點,小時候在國民政府教育學習下,認識的是大中華的世界,外加上我是外省二代,對這片土地的歷史接觸更是少,其中還有另一個問題,早期閩南開拓者所建立的歷史,日據的統治,這片土地有著錯綜複雜的故事,值得去慢慢發覺。

原住民族在我小時候,認識的也就那九族,畢業旅行或校外教學會去的九族文化村,當然現在已經超過九族,山地原住民和平地原住民,各種的正名運動,開啟了台灣族群的豐富性, 透過閱讀《沒有名字的人》 ,認識了更多族群名稱,大概最熟的還是凱達格蘭這麼名稱,因為它是總統府府前大道更名後的名稱,讓這個名字更容易被聽見,但是族群的背景歷史至今仍未去認識。

書中透過描述尋找原住民身分的經歷,各種文化習俗帶來的關聯,追尋被遺忘和消失的歷史,描述出過往的種種,有很多可貴的紀載,但族群融合這是不可逆的過程,文化跟歷史卻是過往的痕跡,過去閱讀過《消失的猶太人》,看見認識一個族群脈絡的困難,先前看過一個短片,談論的就是族群的融合,當我們認為自己一定是哪族群人和討厭怎樣族群的人,經過檢測後發現都會有一定的基因關聯。

閱讀後留下給我的感覺是尋根之旅,尋找自己本身根源的身分,熟悉的文化和一種排斥感,當然這個部分還包括過去文化帶來的融合,以及分離後的失落,有時候會談修復正義,如何把過去的憾事給撫平,如何活在當下為未來以及下一代而努力,如果只停留在過去,或以族群讓人將次區隔劃出界線,那麼未來是什麼呢?這是閱讀這本書留給我的感受,內心也是存留著一種矛盾的心態。

雖然說我是外省二代,但也是閩南二代,父親來自東北,母親來自台灣,而這個血緣族群往上去追,應該會有更多的發現,但少掉了族譜,一切都沒有這麼容易,因此很難去尋找過去的脈絡,目前也只能以活在這片土地,去認識和了解出生所在地的不同故事,並確認識不同人的成長脈絡與肯定不同的文化差異,活著就是繼續為著未來而努力,還有太多的歷史值得去認識和學習,那就繼續閱讀吧!

沒有名字的人:平埔原住民族青年生命故事紀實

作者: 方惠閔, 朱恩成, 余奕德, 陳以箴, 潘宗儒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19/12/04
ISBN:9789869762731
叢書系列:Misfits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購買資訊:沒有名字的人

簡介:

  故事從島嶼之南的屏東縣滿州鄉開始——
  一個原漢混雜、族群界線曖昧難辨的平地原住民鄉。
  五位平埔原住民青年從此踏上一段尋找被奪去的名字的旅程……。

  這是一群被時代噤聲的族群,連名字都是統治政權所賜予的。從清領時期的「熟番」、日治時期的「熟蕃」、「平埔族」,到了國民政府時期,連名字最終都失去了,僅在歷史資料中留下簡短的「漢化殆盡」,一筆帶過族群數百年的興衰命運。似乎族群的賡續與亡佚,可以任由國家機器來裁奪,無須來龍去脈的交代,一切宛如不證自明。

  然而,過去並不會憑空消失,平埔族群曾在島嶼的山林、平原馳騁,有著屬於他們的愛恨惡慾;現在依舊真實存在,即便不曾大聲說出自己已被污名的名字,但在島嶼的四方一隅,仍試圖唱著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傳頌著自己的名,即便是這麼的靜默無聲。

  「沒有名字的人」書寫團隊透過自身的書寫與採訪,希望拼湊出台灣當代平埔族群的真實樣貌。被採訪的對象包括二十位平埔族群的青年,他們的身分跳脫非「原」即「漢」,非「生」即「熟」的二元框架,以混血的姿態——包括族群的、語言的、信仰的、認同的,混雜存在。在面對如此雜揉的身分處境,這群青年或是感到困擾、徬徨,或是特別有想法而不斷思考,進而積極追尋或選擇逃避這樣的身分。可是當他們想大聲說出自己的名,現行的族群政策卻又再次給他們迎頭一擊。

  根據現行的《原住民身分法》,原住民身分的取得是國民政府依據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的註記做的認定,而不是以血統、認同、文化等標的來檢驗山地/平地原住民的身分。然而,現在卻以文化存續的程度,限縮了平埔族群回復身分的權利空間……。

  族群的邊界與框架是權力者認定的,彷彿當我說是「某某族」時,就必須講甚麼語言、穿著什麼衣服、吃甚麼食物、唱甚麼歌、拜甚麼神,否則就無法承認我的存在。但現實的族群樣貌卻是複雜的、移動的、混血的,唯有正視平埔族群部落鑲嵌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事實,肯認族人真實的生活處境與經驗,進而重新審視族群的定義,才能讓被奪去名字的人,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名字,而不再是沒有名字的人。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Pin Sha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