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停筆食記至今已逾一載,我總感到筆下所述空洞無物。在描述美食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於食物背後的歷史與文化理解甚淺,不過是匆匆過客,品嚐過後隨手拍照,僅留下淺薄的記錄。當瀏覽那些網紅們對美食的介紹時,意識到缺少了對食物更深層次的探討。因此翻閱更多書籍,至少為自己積累一些知識,學習更多的修辭技巧。閱讀鞭神老師的《尋食記》後,我驚覺飲食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故事。從歷史的角度回顧飲食的演變,我意識到應該深入研讀焦桐的著作,以更深刻地領略飲食文學的魅力。
台灣飲食文化的發展脈絡頗為有趣。對於切仔麵和擔仔麵的差異,我曾一知半解,直到閱讀相關書籍後,才真正理解了兩者的微妙區別。切仔麵(摵仔麵)的起源竟在蘆洲,而擔仔麵則源於漁民無法捕魚時的創意應變。豬內臟的黑白切與切仔麵之間的聯繫,以及肉圓各自獨特的發展歷程,都是飲食文化中值得深入探索的故事。
《尋食記》的閱讀讓我發現了許多從未涉獵的知識。例如,帝王食譜中的薑母鴨竟源自板橋長江路,這對我來說是個全新的發現。看來板橋不僅是我的熟悉之地,更是眾多飲食文化的發源地。錢都涮涮鍋板橋發跡頗為了解,但對於其他火鍋的起源則未曾深究。沙茶醬的由來也頗為奇特,它與沙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三塊」這一描述,源於潮汕話中對肉串的稱呼,因其音與沙嗲相似,而被誤用至今,成為了醬料的名稱。
在《尋食記》中,也發現了許多我未曾品嚐的老味道。有些不起眼的小店,竟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已將這些店鋪加入我的Google Map,期待有朝一日能與朋友相約前往品嚐。在未來有機會重拾筆端寫食記之時,我將繼續閱讀,不斷累積可用的形容詞匯和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
南北料理在台灣的融合與發展,形成了獨特的混省菜色。在一間餐館內,各省口味的混雜使得描述變得複雜。即便是眾所周知的上海菜醃篤鮮,其實也源自徽州,由於從新安坐船至杭州的過程中,長時間的悶煮使其成形。因此,要界定什麼是正統的菜系並非易事。更何況在大航海時代,絲路的開通帶來了各國的香料和口味,如今要界定當地的菜色似乎更加困難。料理的味道隨著時間和地域不斷變化,最終,是否美味,是否合乎口味,才是最關鍵的考量。
尋食記:鞭神老師的超時空台灣美食
作者: 鞭神老師(李廼澔)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1/10/27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60元
ISBN:9789573293385
叢書系列:綠蠹魚
規格:平裝 / 296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飲食> 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札記
購買資訊:尋食記
內容簡介:
★王瑞瑤、姚舜、許心怡、野村裕二、陳鴻、葉怡蘭、韓良憶 愛吃推薦!
喜歡吃、更喜歡探究食物前世今生的鞭神老師,十多年來跑遍大江南北,以「食之兵法」為名,做了許多美食研究。他發現小吃中的大學問,遠比單單留存於口舌之間的滋味更深遠悠長。
在這本書中,他特別從台灣街頭巷尾的常民美食出發,尋找切仔麵、黑白切、肉丸、眷村菜的正宗煮法以及背後的文化歷史脈絡。為了保留記憶中的家鄉味,他不斷自學自煮,講究食材的選用以及經典老味道的製作火侯,因此練就一身真工夫。
他認為,吃在台北何其有幸。受惠於台灣特殊地理位置及時空環境,各國料理齊聚一堂。台北雖然比不上東京、香港、上海這些都市,有著夠多口味做得正宗又多元的餐廳,但與許多像是西安、重慶等當地美食雖是登峰造極的好吃、菜品卻幾乎千篇一律的城市比起來,台北還是多了些選擇性。
「雖然尋食必然伴隨著成長過程中所習慣的口味、經驗,甚至偏見的影響,我們還是可以透過後天習得的知識和經驗,改變體驗每一道菜品和每一種調味組成的判定能力。這也是讓真正的好餐廳和好菜品能夠傳承下去的力量。」〈自序 尋食有道,識味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