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1 月 21 日

《方舟之石》教堂演變的歷程,能帶出真實的信仰嗎?

許多堂會在思考建堂的問題時,常常感到困惑:建堂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無論堂會的規模大小,面對不同的氣氛時,經常聽到的建議就是設定建堂目標。但建堂與基督信仰之間有什麼關聯呢?似乎很多人都開始迷失和偏離了信仰,認為建堂是教會中最無關緊要的事。然而,當主耶穌用自己的身體成為殿之後,我們應該建造的是肢體間的關係,而不是建築物的關係。可惜我們在信仰上弄錯了輕重緩急,跟隨了世俗的風潮,負債累累地建造殿宇,卻讓真正的教會肢體的殿變得荒涼。這種感受促使我對這本《方舟之石》產生了興趣。

《方舟之石》這本書以教堂建築為切入點,展現了歷史的變遷。初代教會並沒有教堂這個概念,只有信徒的聚會地點,有的是在公共的場所,有的是在信徒的家裡。由於信仰的興旺和傳教的熱忱,才發展出外展的宣教中心。而教堂這個概念則主要出現在紀念亡者的場所。因此,當教堂建築進入君士坦丁時期後,就有了顯著的改變。為了政治上的目的,利用宗教的影響力,除了大興土木地建造建築物,彰顯君王的權威,還通過各種神像讓人相信君王是神所選擇的。另一方面,也發展了英雄墳的形式,用各種華美的殿宇來紀念殉道者,並透過壁畫來讚美和表達信仰的內涵。

從書中可以看出,信仰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吸收了許多異教的成分,無論是在圖像上,還是在儀式上,都有一些相似之處。而且,出世隱居的社群在信仰中也不是少數,基督信仰中也出現了隱居修道的方式。在教堂的演變史中,這些也佔有一定的比例。最終,我們還是要回到信仰的本源,去理解教堂建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但是,當教會和教堂這兩個詞混淆時,人們就會被建築物所束縛。相反地,公會在這方面仍有一些堅持,不會讓信眾被建物所隔離。

面對信仰的議題,除了聖經之外,確實有很多是來自人的傳統,或是政治的因素,導致信仰與原始的面貌越來越遠。那麼,如何真正地理解信仰,並在生命中活出信仰的特質,就成了一個極大的挑戰。而且,每週上教堂的人真的就比較虔誠嗎?這似乎又是一種信仰的迷惘。看來,這個信仰還有很多層面值得我們去探索。

撰寫於2016年3月22日

方舟之石:基督教堂千禧之演

作者: 王維潔
出版社:田園城市
出版日期:2009/04/16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300元

ISBN:9789867009579
叢書系列:建築
規格:平裝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本書分類:藝術設計> 建築> 各式建築> 宗教建築物

購買資訊:方舟之石

簡介:

  這是一本探討教堂起源與發展的歷史論述,是為對建築、宗教、與旅行有興趣的讀者而寫。教堂是中世紀藝術史的中心課題,千餘年間,教會代表權力(至少表面如此),主宰著社會。教堂建築反映了社會的價值觀。

  教會與教堂的字源有二:一、由希臘文ekklesia來。此字原指「城邦政治中召喚公民的集會」,衍成英文ecclesia,成為信徒之集會與集會之場所。它既為活動本身,也同時指活動舉行的場所,如今是教會與教堂的正式用語;二、由希臘文kuriakon來,希臘文意為「主的家」,而後轉化為古日耳曼語cirice,衍成德文Kirche,再變成英文的church,此為教堂與教會的一般用語。習慣上,加上定冠詞的the Church,指組織;沒有定冠詞的church指聚會場所。中文之教會與教堂,通常前者指組織,後者指聚會場所。唯教會一詞也具有組織與建築物的雙重含義,如「去教會」等同於「上教堂」,就是去做禮拜、去望彌撒、或去參加教會的各種活動。在本書中,教堂一詞專指聚會的建築物。教堂是渡人彼岸的方舟,石代表建構物,此為書名「方舟之石」的由來。石頭只是建材之一。木料、磚頭、陶瓦、琉璃、與金屬在教堂建造工程上,同居要角,但石頭另有深意。《新約》以活石比喻神所揀選的基督,又以活石比喻信徒為靈宮與教堂。耶穌出身石匠,在講道中常以石作術語為比喻。耶穌要把教會建在磐石之上。石在聖經中具有教會的基礎與建構的意涵,因此取其雙關之義。

Please follow and like us:
Pin Sha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